漫谈太极与科研 吴邦仁 (Benjamin Wu)
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它的健身功能已经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肯定,并深受民众喜爱.但由于它那四两拨千斤的功能还未能得到现代实验科学的验证或解释, 使大多数崇尚科学的现代人对太极以柔克刚的表演的真实性还抱有怀疑.如何以现代科学来解释太极的技击原理,可以说是对科学家提出的一项要求.当在cntv.cn上看到发表于2011年7月30题为 <最高境界的格斗术> 的视频资料后,我为中国第一流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终于开始着手有关太极拳技击功能的科学研究而感到欣慰.并期盼着他们在这一领域能获得丰硕的成果.推动太极运动的普及与提高.
正是出于这种期盼, 我愿意提供一些观后感,供有意对太极拳技击原理作深入探索的拳友参考.
在观看了三集视频节目后,(可以在youtube.com,或cntv.cn或youku.com中搜索"太极拳–最高境界的格斗术"),我认为,此次实验,除了充分证明太极拳搏击中发力的强弱决非搏击胜败的决定性因素外,还确认了弧线及切线运动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可惜的是作为一个科研单位, 没有对弧线运动在四两拨千斤的搏击中作出更深入的力学分析. 更遗憾的是,在整个实验中,具有丰富太极锻炼经验, 较高搏击技能的张志俊先生没有起到制定实验计划,解释实验结果的主导作用. 而且很显然,视频和讲解词的编辑者并不熟悉太极拳,整个节目趣味性多于科学性,忽视了有关太极关键搏击特点的科学论证。尤其是在最后的解释词中,编辑加上了不少的最……最……最……的套话,将一次很有意义的太极研究尝试蒙上了不必要的宣传的色彩。
电视节目中实验人员的谈话,零星地揭示了一些太极运动的特点。但终究显得缺乏系统性,还只是停留在人们对太极的一般认识上,缺乏深入的科学解释,更没有依据实验结果对如何练习太极拳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当然不能以科学报告的要求来衡量电视普及节目。所以,下面我仅想说说由此电视节目引起的一些联想,或说我对太极拳的认识以及对有志于太极科学研究者的建言。
一,太极拳是中国万紫千红的武术园林里一朵奇葩. 深受民众喜欢. 太极拳最广为人知的搏击特点就是四两拨千斤. 它确有神奇之处,但在这武术的百花园中,南拳北腿,少林,八卦争艳夺目各具千秋.把太极拳的搏击术拔高到"最高境界的格斗术"与有些人说太极没有实际的搏击功效一样, 似乎都有些偏颇. 武术的门类繁多, 各有所长没必要作绝对的优劣高低之分.我们将各种武术放在平等的地位进行研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门户之见, 进而促进门派之间的友好交流. 现时武术界存在着门户之见,论资排辈,炫耀第几代传人等宣传,除了能收到些许商业效果外,对各派武术的发展都是有害无益的. 尤其是在太极搏击技能一代不如一代的今天,还是更少些以传人自居为好, 否则搞不好是会辱没了祖师的英名的.
由此,我建议如果以后还要进行同类实验时, 我们可以对武术界现存的各种搏击技能作些比较,分类与展示,但宜减少些以不同门派的选手进行技击能力高下的比较. 以避免造成不同门派之间的偏见与隔阂.个人技击能力的差别, 主要是决定于个别运动员掌握技能的程度,与所学门派并无必然的关联.何况各派的搏击技能往往是相通的,只是各有侧重而已.有些拳派以刚为主,有些拳派以柔为主,最终都追求着刚柔相济的境界。就如张志俊先生指出的,太极拳重视浑圆劲,然而这种浑圆劲也是其他练武者皆梦寐以求的。所以,我认为,对搏击技能机理作科学研究时,根本就没有必要强调门派。而在门派研究时倒是可以说说它们各自着重于那种搏击技能的运用。还有,要论证太极拳的技击特点与原理,我以为单研究一种门派中的某个个人的技击特点,显得代表性有些欠缺.总之,这个节目对推动太极的科学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只是题目立得过于高大了.
我希望今后我们的科学研究在解释某种技击特点的同时,更多地对如何培养这种技能的方法,提供一些合乎科学原理的指导性的建议。
二,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 早已是众所公认的太极技击原则, 但是,在具体运用时,何为柔,何谓刚,即使在太极拳练习者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就如李祥晨教授说:“太极拳在进攻的时候,它绝对不是四两拨千斤,而是采用了千斤打四两。而在防守的时候它是四两拨千斤”这样的说法我就不敢赞同. 太极与其它武术一样应该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有时甚至攻即是守,守即是攻.攻守是不能绝对分割的. 所以,即使太极技击并不排除利用自己最强的爆发力制服敌手,但是,将攻守作千斤打四两与四两拨千斤的绝对区分是不妥当的. 既然以柔克刚是太极的基本特点,那么四两拨千斤也是太极攻击必须追求的基本意境. 无论攻守,在太极搏击中我们应该追求,更轻,更柔. 张志俊先生说,太极拳的力是越练越小不无道理。太极拳由陈式到杨式到吴式,各流派的演化过程也是遵循这一轨迹的. 陈式显得最刚猛而吴式则最重视柔化.
我们说四两拨千斤而不说四两打千金. 这"拨"字的运用是很传神的. 他体现了太极应对攻防的特点就是避实就虚的旁敲侧击. 使用得当,无论在攻击或防守中它都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正因为科研组织者认为太极攻击时决非四两拨千斤的认识主导着这次实验,所以他们忽视了舍己从人,引劲落空,后发制人等太极拳特色的追根究底的研究。
三,在对等直击的实验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体力强于张志俊的张国良,在出拳时自己身体是处于非物理平衡状态,而张志俊先生体态显得十分稳定。(见视频)正是这稳定强力的下盘,使张志俊先生的拳击力量发挥出极高的实际效应。而处于漂浮不稳定状态的张国良就不可能发挥其百分之百的打击力。再则,张志俊具有的舍己从人的意识,使它在受打击时自然的反应是顺来力调整体态,这有利于减弱对方的攻击力度,同时也减低了攻击力对平衡的影响程度。我相信张国良所受的训练是培养以力拒力的防卫意识,那么在防卫时,他的身体所受到的实际攻击力将是,他自身的抵抗力与张志俊攻击力的叠加。这样在步履不稳的状态下被击倒就不难理解了。在拳击后,张国良说,他觉得“在试的过程中,就感觉突然自己的力量找不到了。找不到要去攻击的目标了。”而且“产生了害怕那种念头”这就是舍己从人意识在张国良身上所产生的实际博击实效。也就是传统太极理论中所阐述的“空”的境界。由此可见,张志俊说太极拳的基本纲领是舍己从人,的确很有见地.科学家们面临的问题将是,手中第一流的科技设备是否能收集到必要的,证明存在“空”的感觉的数据, 然后让数据来揭示太极拳中意识的作用呢?
顺便我想指出的是, 在这种直击的实验中,双方都没有采用任何的保护设施, 似乎有些不太安全.
四, 以我的经验,在搏击时,尽量达到全身的协调, 是太极锻炼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李祥晨教授主持的试验中,也揭示了这一特点.他们测试的八块肌肉在发力时的同步性, 张志俊先生最高.可惜的是,此试验只重视了手,腕,臂,肩的发力过程,而忽略了在太极搏击中腰,腿,脚的更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这也是此次试验不尽人意之处. 张志俊先生未能发现,或纠正这一偏差是十分遗憾的.
据我的练拳经验,尤其是在太极推手中,我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始终保持手臂肌肉的相对松弛状态。甚至在推击对手时也尽量减少来自手臂的发力。我特别重视的是培养来自足,腿,腰维持旋转中心的稳定以及调节各关节自如运动的肌力。 在张志俊打击假人的测试过程中,人们可能会忽略一个偶然的细节。张志俊在一次不经意地打击假人的动作中,由于没有注意保持自己的重心稳定,竟然在对假人轻轻一击中失去了自身的平衡落下台阶。(见视频)在实际的博击中这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失败。由此可见,在搏击中实施打击时由腰腿以至足维持的自身平衡中正是多么的重要。重心不稳定,攻击者激发的爆发力必定会伤及自身。所以我建议如果今后还要进行类似的测试时,一定不能忽略对腰,腿,足的运动状态的周密检测,找出太极拳在搏击时能维持重心稳定的物理原理,更有意义的将是,找出全身协调运动中各肌肉之间能协调作战的生物力学原理.
五.试验的讲解中指出太极拳搏击,重要的目标是破坏对手的平衡.这可以说是节目中的亮点. 可惜这一点却只是像闪电一样稍现即逝,没有被紧紧地抓住. 太极拳所重视的不只是身体的物理平衡,而更重要的是意识的平衡.即在搏击中不能忽视任一关节控制与调节. 在精神上要保持对各个方向的平衡关注.这是在运动中,维护全身物理重心稳定的基本保证. 正如试验所揭示的,太极搏击中运动的基本轨迹是弧线.那么作为弧线运动的中心点或中心轴是否稳定就是维持自身平衡稳定以及提高所产生打击力的实际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我相信如果有适当的试验手段来测试在搏击中,双方对自身平衡稳定度的控制能力一定有利于解开太极在搏击中所以能四两能拨千斤之谜.
能被四两拨动的千斤之体一定是一个重心极不稳定的物理体. 实验所测试的平衡能力是人在自然状态下的平衡能力.他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人们在搏击时的平衡调控能力.没有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在搏击中,并不总会把调整自身的物理平衡作为首要关切的问题。 他们往往在攻击对方时,是以破坏自身的物理平衡为代价的。在他们心目中首要目标是将对手一击毙命。或许他们认为一旦对手失去了反击能力,我失去了平衡这又何妨。因此他们锻炼时所追求的是力量,速度,就速度而言,或许更多追求的是直线运动的速度。
太极拳有所不同,至少我练太极时并不追求力对力的较量,不追求一击致命的博击效果。我追求的是维护自身平衡状态的前提下,再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在对手失去平衡的条件下,寻求减灭对手的招架之功。在这种主导意识下,我不会着重发力的锻炼,而是注重于提高对攻击力度与方向感受的灵敏度。用太极术语说就是提高听劲能力。在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正确选择运动方向,最大程度地保持各关节的活动自由度,以此减少外力对自身平衡的影响,同时在最小能耗的情况下,制造对手维护平衡的困难。这就是太极所要求的懂劲。要良好地发挥太极搏击技能,必须时时以锻炼听劲与懂劲的能力为首要目标。
为了破坏对手的平衡,太极也需要提高反应速度。但太极搏击中首先追求的不是线速度,而是角速度。正如试验中显示的张志俊先生手腕活动的角速度远高于他的实验对手可说是一个证明。我还得说单测试手腕的运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手腕决不是太极搏击的关键部件。而且,高的角速度变化还必须发生在适当的方向上才能真正成为制胜要素。
引劲落空,看似不够积极,然而若能使强力真正落空会对发力者造成很大伤害的。有打棒球经验的人一定有这样的体验,当你用尽全身之力挥棒击球时,一旦没能击中来球,毫无阻力地挥一下空棒很可能会对臂肩甚至腰造成伤害。同样,在搏击中,万一你发出的强烈攻击完全落空时,肌体也会受到不小的损伤。如果在对手业已失衡或处于临界平衡状态时,在他原有的运动方向上,再施以四两之力,就可能彻底破坏对手的平衡 ,成为致胜的关键一击.也可能造成对手的重大伤害。可以说,太极以柔克刚的攻击效果往往发生于对手平衡状态被破坏之时。这也正是我认为在攻击中也能四两拨千斤的依据.
听劲与懂劲也是实验中展示的张志俊先生盲打的必具技能。节目解释词中把盲打说成是凭人们的听力交锋是完全误解了太极术语听劲的真义了。其实这种盲打并非什么神奇的功夫,具中等功力的太极推手者一般都能做到的。
六,实验中感觉灵敏度的测试是个很好的思路。但是,测试方法过于简单,因为它只是测试了对机械冲击力的瞬间反应。这不能反映太极搏击中实战情况。太极拳的攻击力是连绵不断的粘劲。而人们的攻击往往是间歇性的。所以,当双方接触伊始,可能反应速度相差无几,似无大碍。但是,如果没有接受过应对连续无间歇攻击的特别训练,人们就会因为在第一次攻防接触后必然发生的意,劲间歇而失去了对连续攻击的及时应对能力,于是在搏击过程中会渐渐感到局促不安,手足无措。如果将四两的力用在对手两次千斤打击的间歇之中,可能就会是一次制胜的攻击。这种以连绵劲对付断续力的技能或许也是太极可以用四两拨千斤的因素。所以,如何测试太极拳粘劲的搏击效应实在是太极研究者面临的崭新课题。我想在搏击观测中找出搏击者打击的连续性并进行对比研究应该不是很困难的吧.
七,太极拳的搏击追求避实就虚,旁敲侧击。这就要求作弧线运动,也就是运用缠丝劲。电视节目化了很大的篇幅试图揭示弧线运动在太极搏击中的特殊地位。而且作了较详细的,有价值的论述。例如:李祥晨说:“它是在于圆通,学会化解再学会转变,学会变化动态。这种哲学思想又指导这种技术。这种力量是很强大的。”。 解释词说:“这样两个圆相加的圆才是最神奇完美的圆。这个无穷无尽的圆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认识的圆,它所体现出的是神鬼莫测而又是人力可及。”。但是,他们除了运用最新技术设备记录,显示了运动轨迹外,并没有达到如李祥晨先生所说要让数字说话的效果。支持他们结论的依据,主要的还是给人们以感观的认知,而非科学的理智的论证。这种描述给我的感觉是还没有跳出传统的太极论述。
为了证实循圆弧轨迹运动的特殊搏击效果,试验中除了扭腕外,还展示了“童子拜观音”的搏击实例。(见视频)以此来证明循多个圆弧轨迹运动的神奇搏击效果。就结论而言是言之有理的。但从究其机理而言却并不够科学。在我看来,在搏击中无论有多少肢体参与,并各自作了多少个圆弧运动。但最终体现在每一个搏击点上的运动轨迹,只能是一个简单,并不神奇的弧线运动轨迹。所谓上下,左右,前后的六个运动方向,其实还是脱离不了一个三维空间中的圆弧运动规律。就科学观来看,也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圆弧运动果然可以起到改变攻击力的方向,从而或多或少化解掉一些攻击力的强度。但是,我们不难理解,如拧腕那样的搏击中,当一方作弧线运动时,无论是出于主动或被动,对方也必然同样在作圆弧运动。这无论从理论上,或实验显示情景中都不难得到证实。由此可见,圆弧运动也不能算是制胜的关键所在。那么这种神奇的效果来自何方呢?其实这不在于画了一个圆还是几个圆。而是,非优秀的太极运动员不能体会到的因素——根据自己的听劲技能,各关节选择了最佳的运动方向。何谓最佳的运动方向?那就是一,最大程度地减弱攻击力的强度,二,在多关节协调弧线调控时,最有利于保证自身中心轴的稳定,挺拔。三,最有效地造成对方相关关节的运动障碍。也就是武术术语所说的擒拿效果。在视频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胜利者的张志俊先生,始终保持着稳定,中正的体态,动作幅度较小。而失败者,身体虽然画着各种弧线,但是由于中心不稳定,导致最终失去了平衡,始终被动挨打。
正如李祥晨先生所说,在搏击中不可能画出一个规整的圆。搏击时双方接触点的运动轨迹只能是在三维空间中,由不同曲率的弧线构成的方向持续变化着的运动轨迹。搏击胜负不决定于圆弧的形状,而决定于中心是否稳定,方向是否合适。这就需要运动员自觉地,有意识地,持续地,适当地锻炼自己的听劲与懂劲技能。这种反应在搏击时是表现得十分自然的,临时思考该如何应对那就为时过晚了.要揭示太极运动的机理,科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如何揭示听劲,懂劲的实质。
八, 我们知道, 人体上无论哪个关节运转的自由度都是有限的,都有死角.在搏击中人们运用的擒拿术就是将对手逼到关节的运动死角上,从而使对方动弹不得,以达到制动对方的目的. 以我的经验大多数人会用死力来对抗擒拿术 , 当自己的死力弱于对方时关节就会被锁住. 以实验中所谓的扭腕为例.这其实就是一次擒拿术的对抗. 擒拿是陈式太极拳常用手法之一.张志俊先生是陈式太极的高手,所以他能轻易地击败对手是意料中的. 由视频可见,张志俊先生就局部的手腕运动而言是以先发制人的手法压住对方,使之还手无力. 这显示了陈式的刚猛的特色.但整个过程中,就整体而言,他主要地还是顺着对手的运动而持续地改变着自己运劲的方向,以达到最终完全锁住对手使之失去平衡的.
据此,实验设计了手腕扭力的测试,试图籍此解开张志俊先生扭腕胜出之关键. 而且最终李祥晨教授还由张志俊先生的运动方式总结出了三条规律. 并企图从导演与一位摄影师的拧腕对抗来证实他的研究成果.然而,正如解释词指出的那位导演虽然险胜摄影师,可是显得很笨拙, 远没有张志俊表现得圆浑,潇洒.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张志俊先生在整个过程中是顺势而为, 而导演则因为缺乏听劲,又不懂劲, 所以,整个过程还是不脱力对力对抗的范畴. 他所占的优势只在于用手腕的力控制住了对方小指.总体说我并不认为他的用力方式符合太极的运劲原则.(见视频)
李祥晨教授所总结的三条,还是没有接触到太极拳技击的主要特色,即顺势而为. 尤其是 李教授所说的第一条经验, 先把对手的关节尽量拉开,作为一种搏击技巧是有道理的 .但是,由视频双方手,腕关节的态势分析, 我认为在所谓的拉开动作中, 似乎张志俊并未主动的"拉",因为在这种手腕后折的状态下是无法使力往后拉的. 相对而言,显而易见, 对方的手势更合乎主动"前推" 的需要. 此时张志俊的动作应说是顺势后撤. 也就是说是一种舍己从人的动作.这是为了消化对方攻击力,而为自己轻便地旋转手腕侧击对方小指创造条件, 以达最后控制对方手腕关节, 进而控制全身的效果.
我练的方架是以后发制人,以化为主的意识作为主导的.所以,当遇到这种类似擒拿手法时, 首先是放松腕关节,不与攻击力对抗,顺来力方向旋转肘关节, 改变并消减手腕的受力程度,以此维持手腕的状态基本不变. 同时调整胯关节以保证肘关节在旋转时不会被逼入死角,并维护自身整体的中正与平衡. 在调整中使对方的攻击力落空. 在这引劲落空的过程中, 寻找对方的死角,用腰腿之力攻击,反锁对方的关节, 使之失去平衡甚至达到制动控制对方的目的. 当然,这会是一场感觉灵敏度,反应速度,与调整运动方向等技能的较量. 这些综合技能所发挥的效果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这也是我所学的太极拳破解所谓擒拿术甚至达到反向擒拿效果的基本手段.这是基于太极技击时对攻击力方向敏锐的感觉与清静的意识对各关节灵敏的调空能力.
在扭腕的竞争中如果采取这样的应对方式, 那么, 就我而言,手腕的扭力就无关大局了. 不同关节面对类似的擒拿攻击时,可以根据同样的主导意识, 被攻击的关节一定要放松,用调节其他关节, 尤其重要的是调节胯关节来,疏解对方的攻击,顺势而为,寻机破坏对方的平衡,或达到制动对方的目的. 我特别强调胯关节的调控能力的原因是,一,它总是处于人体的旋转中心位子上,于人体的平衡致关重要.二,没有一个人能在搏击中直接制动对方的胯关节.胯关节的僵化,任何时候怨不了人.要怨只能怨平时缺乏调控此关节的训练.像实验那样, 始终从各别肢体的发力的大小,或发力技巧的测试来寻找太极的制胜的机理是很难达到全面揭秘太极的效果的. 我们在揭示太极平衡调节方式时,要注重记录在外力作用时,全身各关节如何协调地运作,维持主轴稳定的运动轨迹,进而以力学原理来分析其运动规律。
八,既然太极拳的运动轨迹以圆弧为主,这就决定了太极拳所追求的快速反应主要不是固定方向的线速度。而是时刻变换攻击方向的角速度。实验也证明了,张志俊先生的手腕最灵活,他的转动角速度几是其他选手的一倍。然而,我以为单说角速度还不够。因为某关节单一的画圆的运动虽然运动的方向一直在变化,但是,其弧线的曲率还是不变的。而全身各关节协调地旋转,在搏击双方接触点上造成的运动方向连续的,不规则的改变,这才是造成对手感到神奇莫测的奥秘所在。所以,强调运动方向的变化还不够,必须特别注意不规则的,连续的改变方向,这种运动方式加上全身的协调一致,才是所谓太极“劲”与"力"的不同之处.
在所谓的“童子拜观音”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志俊先生不但腰在转动,而且手臂,腕关节等一系列的关节都在协调地转动着。他克敌制胜的关键,主要地并不是手臂随身循弧线向下的压力,而是,上身前倾时腰腿之力。其实手臂的弧线运动主要的也不是下压,而是像转动着的飞轮,由弧线运动将绝大部分对方的直线向前的攻击力引向斜下方的空虚之处.于是,张先生身上受到的力便只是攻击力的极小的继续向前的分量。这种引劲落空,造成的对手失去自身的平衡才是致胜的关键。所以,在这样的防御反击中,手臂肌肉仍然可以保持松弛状态。也就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搏击效果。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整个过程中,张志俊先生自身重心极其稳定。也正是这稳定的旋转中心,使张志俊先生能发挥其最佳的引劲落空效果。
我建议有机会可以 在扭腕那样的对抗中,分别测试一下 双方有关肌肉所发出的力是否达到或接近这些肌肉的发力极值. 我相信,实际发力与发力极限值的比值越小,此人的太极的搏击技能必定越高。如果让数名太极运动员与同一个搏击对象推手,测试他们在破坏对方平衡时各肌肉的实际发力强度,以及在接触点所形成的压力。我相信,一定可以根据实际用力的由小到大来判别他们的太极搏击技能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
九,最后我想说一下由观看实验报道引起的有关哲学的思考.任何武术在搏击过程中都会与搏击双方的感觉,情绪,对外界环境影响的反应习性,等等人类的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可以说凡是有人类精神因素参与的活动都可以划入艺术活动的范畴. 至少可说与艺术有关. 我们要研究的太极搏击特性之一是"用意不用力".与其他武术相比,太极训练中更主重的是锻炼意识在搏击中主导能力, 而不是将增强绝对的发力强度,速度作为首要锻炼指标的. 无疑太极相对于其他武术而言更有理由被定位为一种人类的艺术活动.
人们在从事艺术活动时的作为,自觉或不自觉地都会与人们用于解释世界的科学理论相吻合.但是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我不能同意李祥晨教授所作出的“太极肯定是符合科学的”这样的表达方式. 虽然显然李教授说这话是在褒奖太极拳.但是,我所不赞成的是这种说法似乎存在着以科学为中心的偏颇.我认为,更确切的应该说“太极或许能被科学原理所解释”.因为,太极是人类的一种客观存在着的活生生的人类活动.而科学是对客观事物发生,消亡,演化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某种现象的解释,或者是对所谓演变规律的总结. 所以,如果说当前的科学理论不能解释太极运动中的某些现象,那不是太极的缺陷, 而是科学的不足之处. 太极运动本身没有必须符合某一科学理论的义务.相反,似乎科学要显示其重要性更有义务对太极运动的特点提出一个严密,严格经得起检验的解释.
我们今天从事太极的科学研究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太极运动中存在的种种规律,进而有利于改进太极运动员的锻炼方式以及有效地发展他们的各种技能. 至于科学家们最终能不能找到可以解释太极运动的规律或原理这是科学实验发展的课题. 这就像在中医学说是否科学的争论中, 有些科学家指责中医不科学,就有些过于自以为是.而中医总是处于被告地位,进行着痛苦的自辩,似乎不科学就无地自容. 其实,中医师只要能治愈病人,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回应"不科学又何妨".其实,现在的科学理论不能解释行之有效的中医疗效正可说是科学尚不够成熟. 更有待与时具进的在我看来有时倒是那些对中医指手画脚的科学家本身.我要问为什么那么伟大的现代西方科学系统到现在还解释不了存在几千年的中医疗效!
当然在一定范围内被证明有效的科学理论对相应的人类活动,也是可以有指导作用的. 我们在找太极运动中的科学规律, 一是要发展科学理论, 二是使太极拳在锻炼中运用那些被验证了的科学理论来提高太极的养生或搏击功能. 艺术与科学是两门相辅相成的学问,它们之间没有高低与主从的关系. 有些现代人将科学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一种不必要的偏颇, 本身似乎也不符合科学的本意.
借此机会,我还想提醒科学工作者, 尤其是从事与人的精神因素有关的科学家们,科学研究是不能完全解开与人们精神活动有关的所有蕴含于艺术活动中的秘密的. 科学家的任务是尽可能地以自己的方式解释自然, 而不要妄想彻底地,完整地解释你所遇到的所有独立于你的自然存在.更不要狂妄到要求客观存在着的东西,必须符合你所崇尚的科学原理的程度. 我以为科学家要想令人信服地全面地解释各种太极现象,那么就必须找出人们意识必定具有的物理特性. 即意识与力的直接关系.
我希望能出现更好地解释太极的技击机理的科学理论,但我不奢望科学家能彻底地揭开太极之谜.